任何权力都不是如来佛的掌心,都不是千手观世音,都不是孙悟空七十二变,因此社会必须实现由权治到法治的转变。
新中国政权的建立过程就体现了这一点。权力的强制命令可能会使人们顺从,但却得不到人们的忠诚。
2.以合宪的途径实现个人权威当然,推崇宪法权威并不必然反对领导人的个人权威。(二)宪法权威的体现1.在价值认知上体现宪法权威宪法的权威性首先源自每一个个体对宪法的确信。要维护宪法的最高性,其他权威就不能超越宪法的权威,并且要求以宪法为依据调整其他权威与宪法权威的关系。[10]宪法实施对于宪法权威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党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是维护党的权威的根本途径。
显然,宪法也属于一种制度,是以宪法规则调整各类行为的制度体系。要维护宪法权威,首先要尊重、爱护与信任宪法文本,对宪法文本要持历史的、客观的和宽容的评价,它并非单纯是法律文件,而是代表了国家精神,任何回避乃至消解宪法文本的做法都是对国家价值观的伤害。相对于博士来说,硕士显得更开放一些,同样是2001年开始出现的硕士论文两篇都是研究中国宪政问题的,[54]在经历了2002年的回落后,2003年达到了创纪录的12篇,此后一直呈快速上升态势。
第三,1975年制定宪法,宪法是与宪政息息相关的,但是却没有再出现如1954宪法制定时的那怕是表面上对宪政的尊重,可见对于宪政之忌讳是如此之深,它深深地嵌入到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意识形态中,这也预示了宪政的复兴必是一个艰难的历程。1981年出现了5篇文章,从数量上看不少,但是它们都是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的专文,语境还是限定在历史,[19] 所以还不能表明当政者对宪政态度的转变,有实质意义的事件发生在1982年。[55]一方面主张维护宪法尊严,另一方面又否定宪政是理性所难以接受的。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中,题名中含有宪政一词的文章数见图四、图五。
3.从党争工具的宪政到批判对象的宪政1949年以后,由于政权更迭,共产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关键词: 宪政 宪法 《人民日报》 宪政研究作为宪政实践的文字载体,宪政一词在文献中的沉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宪政发育程度及相关的宪政研究。
[29]2003年持续了2002年的发展势头,文章数达到8篇,这8篇文章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宪政问题与新宪政观念。1982年的那一篇文章是为82宪法的出台而作,包括标题只有894个字,但是却具有破天荒的意义:文中称宪法关于自身修改的规定对于维护宪法的尊严和宪政的稳固,是必要的,[20]这是1957年以后宪政成为禁语后宪政一词第一次越出历史的语境,并且正面肯定宪政在现实中的意义。在报告中,刘少奇对历史上的宪政运动给予正面评价,而且将新中国制定宪法与宪政相联系,他说:我们提出的宪法草案,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以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近代关于宪法问题和宪政运动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主张的宪政是新民主主义宪政以同国民党的旧宪政相对抗。
但是,学术论文的数量却呈稳定的上升态势,特别是1998年以后更是直线飙升,十年后竟达到创记录的431篇。这两篇文章中一篇是关于英国宪政史的,对于本研究主题相关度不大,值得一提的只有1997年的一篇:宪法学家陈云生先生的专论:《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见图六:[50]图六:以社会主义宪政为篇名的文章(1993—2008)1993年有学者在解读列宁思想的名义下提出了社会主义宪政的概念,1994年出现了一篇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宪政的论文,[51]但是它长期没有被接受,1996年到2001年处于低位徘徊阶段(0—2篇),2003年走出低位徘徊态势,2004年和2005年都达到10篇。1957年到1979年的23年中只有9篇文章,同时这9篇文章中人们使用宪政一词的目的都是为了批判宪政而不是提倡宪政,宪政已经完全被负面化。
1990年的4篇、1991年的5篇文章再次远离现实,回到历史的故纸堆。不久,宪政成为政治行为正当化的标准,宪政研究成为显学,宪政一词成为官方与学界的常用词。
在中国现制下宪政研究有赖于权力主体对于宪政研究的宽容。在政治权威没有开放宪政的条件下,宪政研究对于那些希望顺利拿到学位的学子们,对于那些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顺利毕业的老师们自然成为畏途。
徐运平提出1982年宪法是共和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15]从图一的统计数字及其文章的内容可以看出四点:第一,宪政一词在1949年以后不再被重视,人们谈论宪政主要是在谈历史,而不是谈现实,可见在主流观念里宪政的意义正在流失。[24]这表明意识形态的管理者(起码是部分先知先觉者)已经逐渐接受宪政一词。这无疑对于中国宪政最终解禁具有重要意义,它也会对下一步中国宪政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 1949年以后的前30年,宪政一词被逐渐贬值直至最终消失。时处今日,惟有仿行宪政……[2]这表明中国的政治目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巩固王权到规范权力(主要是王权)。
第三,此时已经有批判资产阶级宪政的文章,例如,一篇纪念恩格斯的文章中首次出现批判资产阶级宪政的提法,[16]在一篇批判胡适的文章中,更是将提倡宪政的政府作为胡适的一项罪行,[17]这表明宪政一词已经开始负面化。[18]图三:《人民日报》上使用宪政一词的文章篇数(1979—2008)图三的曲线明确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二个阶段。
2002年纪念宪法20周年时,文章数量首次达到三位数,到2008年,更是达到431篇。[45]研究现实宪政问题的三篇文章中,一篇研究宪政的一般理论问题,二篇是反思现实、倡导宪政的纪念82宪法的文章。
1992年一篇会议消息中,对西方宪政的看法突破了病态的阶级分析法,指出要敢于和善于吸收和借鉴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宪政制度和宪政理论中的某些合理的可为我用的东西。《人民日报》载文文内出现宪政一词的文章显示了这一渐进的过程。
见图七:[53]图七: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题名中含有宪政一词的文章(—2008)2001年开始出现宪政为题名的博士学位论文,但是内容是研究现代宪政思潮的,2002和2003年各为零,2004年的一篇也是历史题材的。1989年张树相的文章将中国现实的政治过程中的宪法监督与宪政结合起来,提出:宪法监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政治过程,是宪政建设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拥护宪法而反对宪政实属违反矛盾律。[57]出现在2002年、2004年的研究高峰则与1999年法治入宪、2004年人权入宪存在相当因果关系。
2002年一下子出现了5篇使用宪政一词的文章,其中四篇文章都论述了现实的宪政问题。例如,陈望道代表将五四宪法作为宪政的成就,他说,1954年宪法在中国宪政史上是空前的…… [13]陈汝棠代表说,过去渴望民主宪政而不可得,如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获得了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仅仅五年,又获得许多新的胜利,现在标志着这种革命胜利的符合全国人民愿望的宪法就要诞生了。
在那个演讲中,毛泽东给宪政下了一个定义: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1946年到1949年10月1日前,《人民日报》上所载文章文内出现宪政一词且内容与宪政有关的共31篇,其中各党派人士正面论述与呼吁实行宪政的文章7篇,批判国民党真训政假宪政及伪宪政的文章22篇。
认识上和实践上将宪法与宪政相分离是一个典型的东方问题。因此在民国时期,宪政一词不仅迅速成为知识界的共识,成为所有政治势力的旗帜,[3]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36]2004年,人权入宪,这对以人权为最终支撑的宪政及其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当年关于宪政的文章达到创纪录的13篇,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拓展。进入 周永坤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宪政 人民日报 。[34]信春鹰的文章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核心是依宪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的命题。来源:《法商研究》2010年第1期。
[7]从1949年10月1日起到1979年,《人民日报》正文中出现宪政一词的文章共29篇。[4]但是宪政实践却没有这么顺利。
[27]刘瀚则明确主张推进我国宪政进程:贯彻实施宪法,是为了进一步地推进宪政。辛亥革命以宪政为目标,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其代表性成果。
[25]这在1949年以后的中国无疑是一声春雷。[43]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宪政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争论还没有进入专业,停留在政治批判层面。